《百年巨匠建筑篇•梁思成》开机仪式在宜宾举行

时间:2018-07-13 作者:
             

  2018年7月8日上午,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重点资助的百集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建筑篇梁思成》开机仪式在宜宾李庄举行。原文化部部长、《百年巨匠》总顾问蔡武,中宣部原副部长、《百年巨匠》总顾问龚心瀚,《百年巨匠》总策划李小琳,《百年巨匠》出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著名文化学者罗杨,成都军区组织部原部长孔德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副总裁赵捷,中国建设劳动学会会长鞠洪芬,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赵琦,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勇,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黄怡,五粮液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宜宾学院党委书记蔡乐才,五粮液集团公司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刘中国,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社会资金管理部主任牛彤,《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百年巨匠》策划、制片主任李萍萍,碧桂园集团川南区域总裁刘浩,《百年巨匠•建筑篇》总导演寒冰等出席了开机仪式。开机仪式由宜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敏主持,宜宾市委副书记邓正权出席开机仪式并致辞。

  《百年巨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关于20世纪文学艺术领域杰出代表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其建筑篇是《百年巨匠》第二季的开篇之作。
  据了解,《百年巨匠》第一季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共110集,已经拍摄完成并陆续在国内外60余家电视台播出,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并获得七项纪录片奖项。《百年巨匠•建筑篇》聚焦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杨廷宝四位近现代中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每位巨匠分为两集,以影像语言多角度展现他们不凡的人生历程和卓越的学术造诣,展现近现代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建筑文化的演进,从近现代中国建筑史的独特视角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李庄古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因镇内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里桩”而得名。李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设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70余年的建制历史。李庄作为西南历史文化古镇,其独特之处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百年巨匠梁思成》开机选择在李庄举办,不仅是因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的李庄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还因为梁思成而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李庄汇集了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续写了中国文化科学研究在国难时期艰难而又辉煌的篇章。当时海内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字样,就能准确送到四川宜宾的这个偏僻村落。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想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这批最优秀的文化学者,如何在这座古老小镇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李庄,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时光。
  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综合性的生动载体。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在民族存亡之际,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在这里一待就是6年,“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黑暗之中,他们满怀光明的希望,创作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建筑史》,掀开了中国现代建筑科学研究的序幕,让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百年巨匠——梁思成》开机,不仅是对建筑科学、艺术的膜拜,更是对文化、精神的瞻仰;不仅是要坚持传承,坚持创新,更要弘扬优秀文化的光辉,使得百年巨匠、民族之魂、中华之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生命之火,在新时代,在伟大复兴进程中,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百年巨匠——梁思成》是建筑篇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片以影像人物传记的叙事结构,多角度展现中国建筑史研究泰斗梁思成的人生历程和学术造诣,坚持原貌、原作、原物、原址的创作原则,用亲友、同事、学生、当事人、见证者的口述历史及相关珍贵素材,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巨匠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梁思成先生年轻时曾遭遇车祸脊椎受伤,后来不得不穿上一件特制的“钢背心”以支撑上半身的体重,到李庄后,梁思成先生年轻时因车祸受伤的后遗症不时发作,经常疼得不能坐立;长时间的奔波和李庄的湿热环境使得林徽因肺结核发作,卧病不起。困难没有难住这对学术伉俪,缺药少食,他们变卖派克金笔和手表,只换来两只草鱼。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仍每天勤奋工作,直到夜深。1942年年底,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好友:当时正在重庆美国驻华使馆工作的费正清夫妇到李庄探望梁氏夫妇,费正清和费慰梅了解了他们在李庄的困境,多次来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工作,林徽因和梁思成感激老朋友的关心,他们给费正清夫妇回信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梁思成在李庄月亮田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书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书写中国建筑史的历史,他因此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完成这部史著的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