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年巨匠立传
——访《百年巨匠》总制片人、总策划杨京岛
吴作人与杨京岛
百集大型人物纪录片《百年巨匠》以百集的规模,百年的时间跨度,用原貌、原作、原物、原址和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了42位20世纪中国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人生奋斗和家国情怀。有人称其为“工程”,确实是因为创作过程的清苦、艰辛和工作量的巨大。身为出品人、总策划、总制片人的杨京岛说:“做这件事, 就像打井,执着做下去,可待清泉涌流。”
为了《百年巨匠》这部纪录片,杨京岛在创作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放弃了与之无关的一切应酬,压力大的时候夜不能寐,辗转至深夜里头脑反倒清醒,他就继续筹划纪录片相关工作。“我和《百年巨匠》的7个总导演都是60年代生人。我们这代人从困难时期过来,一路打拼,到现在各方面条件都改善了,就想着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自称“杂家”的杨京岛说。
20 年积累,与书画巨匠结缘
《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一、二部已在央视、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卫视等30多家电视台播出,其他篇章也都进入了收尾阶段。杨京岛稍缓紧绷的神经,回想自己多年与书画艺术的缘分,冥冥中,《百年巨匠》的策划,像是早在20年多年前就开始了。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还在报社广告部工作的杨京岛就开始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挂历《中国书画》。挂历的内容就是由书法和绘画作品共同构成。在稿件的征集、编辑过程中,杨京岛跟很多书画大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9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杨京岛下海创业,虽然事业繁忙,但内心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丝毫未减,也是因为自己业务上的需求,杨京岛经常举办书画笔会和展览活动,在活动中为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和必要的帮助,同时也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和资源。从那时起累计到现在,他为国内知名书画家们编辑出版各类画册、图书近百种,策划组织举办了几十场笔会,几十场展览。
在《百年巨匠》美术篇、书法篇的中国书画界巨匠中,杨京岛有幸与吴作人、赵朴初、启功、吴冠中、关山月、黄胄等几位大师都有深厚的友谊。
“《百年巨匠》拍摄的都是近百年来引领中国文化艺术的大师、巨匠,这些巨匠诞生至今大都已年过百岁,其产生的年代正是近代百年来中国社会历经沧桑发生巨变的一个特殊时代,他们的精彩人生和非凡创造为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史书写了瑰丽篇章,我们就是通过追寻大师踪影,重新梳理中国近代史和文化艺术史。”杨京岛在谈及百集《百年巨匠》的创作缘由时,不禁感慨,当年能与这些大师交往,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1997年,香港回归。杨京岛策划邀请了我国代表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大师和著名花鸟画大师合作绘制了《春风百汇》、《万壑同源》两幅巨幅国画,赠送香港同胞, 表达同宗同源的感情。杨京岛邀请书法大家赵朴初先生为画题款。当时,赵朴初先生正在北京医院住院,听说是庆贺香港回归,便欣然同意。原想这幅花鸟作品的题目叫《东风百汇》,赵朴老思忖一番,认为“东风”会让人联想起“东风压倒西风”等“文革”语言,不如“春风”更为恰当。于是改题为“春风百汇”。“一字的改动, 虚写春意盎然,更实映时代的脉动。于细密处显出大格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回想当时的情景,杨京岛充满感慨。
2001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杨京岛与国家民委联合策划举办了一个大型书画展。在这次展览中,邀请了启功先生参展。当时启功先生的眼睛非常不好,对外已经封笔,但还是应邀创作。展览结束,所有作品被收藏,每个参展的画家都有稿费。唯独启功先生不肯收稿费。“他跟我开了个玩笑,他说‘如果我要这个钱,班禅就得来找我了。因为是西藏的事,我做这个事完全是祝福西藏,公益的一个事情,不能要钱’。”杨京岛回忆道,启功老先生是很幽默的一个人,为人谦和,“我每次打电话都是他自己接,我去的时候他总是亲自开门。”
如同与赵朴初、启功先生的交往一般, 杨京岛和很多书画大师建立了感情,他们的为人做事、生活点滴常常让杨京岛心生感动、启发而受教。
下海,创造“海南第一屏”
很难将杨京岛的职业身份定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跨界的“杂家”。他最初参加工作都是在首都的媒体单位。耳濡目染,眼看国家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发展机遇层出不穷。
《北京青年报》刊登专访
上世纪80年代,海南建省,杨京岛觉得自己创业的机会来了。他一路南下在海南办了第一个广告公司。当时的海口市不太大,广告公司在市中心放置了十几块路牌广告,知名度很高。那时候,电子工业部下属的一个公司开发出了“电子显示屏”, 杨京岛便率先将电子显示屏引进海南特区, 装在了海口最中心位置的百货大楼外立面上。这在海口市是个大事,开屏仪式时连当时的海口市委书记林明玉都亲自出席, 称这块屏幕为“海南第一屏”。
当时海南省初建,与内地相比还很落后。杨京岛想出了“南北企业家座谈”的点子,给北京的乡镇企业家和海南海口当地的企业家牵线搭桥、创造机会、联系合作。杨京岛先后组织了三四批“南北企业家座谈”,一些有实力的北京企业家在海南投资办实业,为海南省的发展做出贡献,“海南第一屏”的广告业务变得更加红火。
1993年,杨京岛转战北京办了第二家广告公司。广告业务涵盖小到牙膏、香皂日化品,大到洗衣机、冰箱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杨京岛至今还能回忆起那些烙刻着时代印记的商品品牌,牡丹、昆仑电视、白兰洗衣机,“很多当年家喻户晓的品牌如今都已随着时代发展不复存在了”。杨京岛感叹道。当年由杨京岛主创的最成功的广告案例,就是后来成为知名品牌的汇源果汁和小霸王学习机。“喝汇源果汁, 走健康之路”,当年汇源的广告语依然令人念念不忘。
拍摄《今日中国》,为救急卖掉四合院
凭着精明的商业头脑,杨京岛很早就投资了北京四合院。然而为了拍摄为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的纪录片《今日中国》,杨京岛却以不高的价格卖掉了如今价值不菲的位于西单的一座四合院。
1999年,杨京岛策划制作了18集大型专题纪录片《今日中国》,作为向建国50周年的献礼片。“1999年也是改革开放20年,我是从困难时期过来的,亲身经历这二十年改革开放给社会,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杨京岛带着这个朴素的认识,想从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变迁着眼,从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变化入手,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发展现实和存在的问题。
拍摄如此宏大的题材,仅凭杨京岛的一个文化公司是不可能办到的。为了能准确、生动、权威地展现共和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杨京岛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聘请了由十多位专业作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者、著名新闻工作者和国务院决策研究部门的官员组成的撰稿集体, 经过反复研究,七易其稿,终于完成这一重大题材的解说词,“说热点、拍实事, 动真情”成了该片的鲜明特色。
杨京岛联合了华北的北京电视台,华南的广东电视台,西南的重庆电视台,华东的江苏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北的辽宁电视台,西北的陕西电视台等八家电视台,跑了二十几个省进行拍摄,自己的积蓄全部用完了,资金最紧张的时候,为了救急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把西单四合院卖掉。
“当时真是很艰难,我们到处化缘, 最后还是借了别人的钱才拍完。因为这个片子要是不拍完就成废品了,我说一定要做完它,不管花费多大的财力都要做完它, 不做完我觉得都对不起帮我的这些人;再有,我们这个年龄赶上建国五十周年不容易,我想总要留一个纪念性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真是咬着牙做下来的。”回想当初,杨京岛还是感慨万千。
《今日中国》最终如期完成,并在中央1套和22家省级电视台播出,引起广泛影响。也因为这个纪录片,杨京岛习得了用镜头记录历史的角度和经验,为《百年巨匠》的策划做了成功的铺垫。
为拍摄,只身前往旧金山寻访张大千之子
2009 年,杨京岛先后策划并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栏目合作拍摄了《美术大师——吴作人》和《国画大师——张大千》两部纪录片。按照策划主旨,片子里要尽可能多地呈现画家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风格的作品,并对画作进行解读,让懂画不懂画的人都产生兴趣。片子播出后,颇受关注,《国画大师——张大千》获 2011 年优秀国产纪录片奖。
然而作为出品人和总策划的杨京岛却认为,由于播出栏目的特定节目形态,使片中的静态访谈太多,也因为节目时长的限制,对大师画作本身和丰富的人生故事表现均不够。他对自己的创作越加苛责, 也寻找着新的探索机会。
他发现还没有一部完整记录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徐悲鸿等20世纪中国杰出绘画大师艺术人生的片子。他们都久负盛名,作品价值很高,然而大多数人却对他们的为人和艺术没有真正的、完整的理解。杨京岛认为:齐白石等20世纪的文化名人和他们的时代所倡导的人文品德、人文情怀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2014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杨京岛任馆长的银谷艺术馆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项目终于启动。经过反复、多次的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决心用原貌、原作、原物、原址和情景再现的手法抢救记忆,还原巨匠本色,用亲属、朋友、同事、学生、当事人、见证者的讲述还原一个丰富的艺术人生。
启功与杨京岛
关山月与杨京岛
杨京岛身为出品人、总策划和总制片人,要统筹协调的事情极其繁杂。也因为多年对书画界的熟悉和在书画艺术上的浸润,很多采访联络事宜,只要有他安排, 就能驾轻就熟。
虽说纪录片《国画大师——张大千》得了奖,但是杨京岛仍心存遗憾,就是当时没有采访到张大千的儿子张保罗。张大千虽然子女众多,但常年跟随在父亲身边的只有张保罗,他在日常的随侍中耳濡目染,对父亲的创作生活和艺术作品十分熟悉,文博界和拍卖界的人都称其是张大千作品的“活档案”。张大千盛名于世,作品珍贵,因而社会上出于各样目的想拜访张保罗的人太多,保罗老人不胜烦扰,所以对外界的拜访十分谨慎,从不接受采访, 也谢绝见客,“隐居”在美国旧金山附近的一个小城市里。
《百年巨匠》再次拍摄张大千,杨京岛决心打动张保罗,取得张大千最真实鲜活的资料。经过辗转繁复的介绍,杨京岛终于获得了一次与张保罗见面的机会。他只身一人,拿着摄像器材,赶赴美国旧金山。
张保罗的住所是张大千留下的“可以居”,坐落在一片风景如画的森林公园里。房子建在一个小山坡上,不远的对面有一小湖。绕湖再过去就是以美丽风光著称的“十七英里”的加州海岸线。年逾八旬的保罗老人一个人住在这里,自己做饭,不请保姆,过着清静的隐士生活。
初次见面,杨京岛便讲起了自己爷爷与张大千交往的故旧轶事,这一段先辈交往的渊源,打消了张保罗的疑虑,明白了杨京岛并不是为追逐利益而来。张保罗感受到杨京岛的诚意,也了解了《百年巨匠》纪录片的价值,同意了采访,并邀请杨京岛吃饭。借此机会,杨京岛用随身携带的摄像机拍下了很多珍贵采访画面。短短的交往过程中,杨京岛大气而又不失细腻的做事风格获得了老人的赞许,为了表示感谢,张保罗将张大千在大风堂所做的一个瓷瓶赠给了杨京岛。
一次坦诚的交往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杨京岛随后再次带着摄制组来到旧金山,顺利地采访到了张大千在美国的更多儿女, 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独家资料。
也因此,杨京岛和张大千的子女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雨过天晴,开机仪式上的“小幸运”
《百年巨匠》大型纪录片分为美术篇、书法篇、文学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6大篇章。各大篇章的代表人物都举行了庄重的开机仪式。采访中杨京岛讲起了开机仪式上的几件“巧事”。
张大千专集的台湾开机仪式首先在台北的摩耶精舍举行。这里是张大千晚年的居所,去世后他的墓“梅丘”也在这里。参加活动的社会各界既有张大千在台湾的学生,也有从老家四川内江赶来的张大千纪念馆的馆长。馆长还特意带来了家乡的泥土,海峡两岸共同纪念张大千先生。
当天的活动定在上午10点开始。天刚放亮,台北就下起了雨。所有人都穿戴雨具赶到活动现场。如果开机仪式在雨中进行, 无疑带来诸多不便,大家都在心里祈愿雨住天晴。就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临近活动开始时,雨停了。大家纷纷称奇,也恰巧当天是张大千先生的忌日,似乎大千先生也知道大家来看望他,于是在天上喝阻乌云。杨京岛很是惊讶,因为开机仪式的日期并不是特意选在这一天,而是恰巧赶上了。
吴冠中与杨京岛
黄胄与杨京岛
接着,在张大千的老家内江,同样举办了大陆开机仪式。那一天早上,倾盆大雨骤然而至,来到现场参加活动的人们满怀焦虑,都在担心活动能不能顺利进行。杨京岛见到这样的瓢泼大雨,也很是焦急。可就在活动开始前的一刻,又一次雨过天晴了。更巧合的是,那一天是张大千的诞辰日,而在这一天开机,也并不是特意安排。
不仅是张大千,同样的,在赵朴初先生专集的开机仪式上也出现了雨过天晴的情况。启功先生专集的开机仪式在故宫举行,早就定下了开机日期,预报北京当天会是重度霾。可是,开机的当天,是北京难得一见的大晴天,天空碧蓝如洗,很多参加活动的人都用手机争相拍照,称之为空气质量优“故宫蓝”。
杨京岛说,虽然这些灵迹奇事都是无心巧合,但一想到自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做一点点传扬传统文化的事情,冥冥之中天地也来为他加分鼓劲点赞,他便觉得欣喜慰然。
苦尽甘来,“我们这代人”的一点回馈
“我这么多年做文化事业真的很苦,说心里话,完全是秉持对文化的热爱在做这个事情。”杨京岛说,文化事业清苦,很多人不愿做这样没有经济效益的事情。从早年的下海经商到做文化项目回馈社会,杨京岛只是觉得自己从苦日子过来,“应该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过了几十年再回想起来,我还算为社会做了点事,这就行了”。
杨京岛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他的名字,是父母爱情和家庭历史的一个见证。父亲是北京人,因为支边去了海南,在那里遇到心爱的姑娘结了婚。杨京岛生在北京,四十天时,母亲就返回海南工作,杨京岛留在了奶奶身边长大。幼时家境贫苦, 他帮着奶奶糊纸袋赚钱,积少成多,填补家用。
初到成年,他开始到处干活挣钱养家。最苦的时候在建筑公司当小工,甚至做钣金工砸铁皮,做机务员编电缆,在天安门给游客照相,到了报社广告部门以后,骑着自行车满北京东南西北的跑业务。那时候北京的冬天甚是寒冷,他依然要顶着刺骨寒风和漫天大雪奔波在路上。“为什么我老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是从小苦过来的,什么苦都吃过。人经历这么多以后, 更重要的是增长了很多社会知识,积累了人生阅历。”杨京岛说。
现在回想,吃过的苦成了人生财富。“我们拍摄的每一位巨匠的人生经历都非常坎坷,但依然在艺术和人格上令人钦佩和敬仰,对我们也是一种教育。”杨京岛也会和书画家朋友们说:“我要是画家,我就把画画好;我要是书法家,就一定把字写好; 我要当个司机,也会把车开好。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去做。”
“先做人,后做事”,他将自己的人生信条,浓缩在这句简短的话语中,一步步脚踏实地向着自己的梦想迈进,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踏出自己的回响。
(刊于2016年2月27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