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们致敬,以表达曾经忽略他们的歉疚
——访《百年巨匠》音乐篇总导演陈真
《百年巨匠》音乐篇总导演陈真见到纪录片出品方的工作人员,半开玩笑地吐槽:“我运气不好,来得晚,其他导演把好弄的都拿走了。”
陈真说自己“运气不好”,音乐篇“不好弄”,问题在于音乐篇所选的六位巨匠——刘天华、聂耳、黄自、冼星海、萧友梅、贺绿汀的影像资料非常缺乏。“此前一段时间,我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形象资料,尤其是原始影像资料上。”别担心——陈真找到了新方法,那就是不依赖原始影像,营造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
找到人、作品与时代的奇妙关系
不依赖原始影像的文献类电视纪录片如何去拍?“六位巨匠都有自己的经历,他们中除了贺绿汀和萧友梅,其他四位都英年早逝。加上他们又都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也不是社会上的达官显贵,因此这些音乐人留下的照片、影像不多。”但陈真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收集到巨匠们的手稿、乐谱等资料,“音乐和其他艺术不一样,即使人不在了,我们还是能够通过耳朵‘看到’他们。声音还在,乐声还在,可以由不同的人和乐器来演奏,让这些声音可以回到百年前;在他们身后,依然在时空当中回响。”
陈真说,他会在片子中用一定篇幅让大家聆听这些大师的作品。“我觉得起码一半以上的作曲家,人们对他们的音乐是极为陌生的。”重新鉴赏几十年前甚至百年前的作品,“通过这样一个机会,我们除了看到这个人以外,也可以让广大观众沉浸在他们所创作的这些音乐艺术的河流中。”他设想,在纪录片中挑选一些代表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表达的历史的情感、艺术的美感,挖掘出艺术作品与这些巨匠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们音乐天赋的关系,“如果我们能找到这种奇妙关系的连接点,再加上人物的个性,我们的作品就算成功了”。
“《百年巨匠》的拍摄是一项严肃的艺术活动,我们应该通过艺术作品去了解这个艺术家。因此,更多地去展示这些巨匠的作品,从作品来了解这个人——通过对巨匠作品及其音乐旋律的特点,再去寻找音乐背后大师的人生和他所处的时代。这样做的目的首先在于让今天的人认识到,近百年前中华民族也有一批优秀的音乐家,他们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成就极高的音乐作品。今天,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地了解他们,甚至忽略他们,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缺憾。我们的‘音乐篇’就是来弥补这个缺憾的。”
借此机会尝试让这些大师活起来
陈真由衷为音乐巨匠们在今日的泯没不闻感到不平。艺术作品的传世,依赖于记录手段。“像文学、绘画、摄影到现在的影视艺术,它们既是艺术门类也是记录艺术的手段,而音乐却是一个缺乏记录手段的艺术门类。当年若没有杨荫浏到无锡去寻访阿炳,用录音机录了6首曲子,就不会有阿炳这位大师。没有记录手段,又何谈传播?”陈真认为,由于记录手段的缺失,以及中国传统乐谱的奇特,因而我们对中国历史上音乐家的名字极其陌生,“陌生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了”。“所以这次也是个机会吧,借此机会尝试让这些大师活起来、火起来。借此向巨匠们致敬,也深切地表达曾经忽略他们的歉疚。这也许是最后的一次机会!”
陈真说,如果以西方音乐家创作等身的成果来衡量,聂耳、冼星海们也许不能与之比肩,但中国音乐巨匠为民族而歌,为时代而歌,他们承担了音乐家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因此他们就是大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展现了他们令人惊艳的才华,而且同时他们把这些才华和他们对国家的激情、对民族救亡的激情融合在一起,这是很令人惊叹的。我想这和《百年巨匠》整个主题诉求是一致的:我们关注这些人的艺术成就, 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与时代的关系。通过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艺术表现,来看我们所经历的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磨难,而且在这些磨难当中,中国人是怎样不屈不挠地培养了顽强的民族意志……”
基于此,在表达方式上,陈真希望让《百年巨匠》音乐篇与今天的现实产生对话,“这就是我认识的《百年巨匠》——他们是谁,他们在今天有什么意义——我要找我自己话语表达的一个体系,同时还要跟现在产生勾连。”
(原文刊于2014年12月22日《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