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有人性温度的作品
——访《百年巨匠》京剧篇总导演周兵
周兵的工作室有一整面作品墙,上面的海报昭示着他 20 余年纪录片拍摄生涯的丰硕成果:《记忆》、《故宫》、《台北故宫》、《敦煌》、《外滩佚事》、《昆曲六百年》…… 桌案上摞着满满的书,墙上挂着唐卡和字画,陈列木雕作品、充满檀香味道的工作室里,主人周兵一袭白衫, 声音不高,但清晰有力。
“大概就是这样吧……”访谈中,有时候,周兵会轻轻说这样的话,在他表述的末尾。这样有些犹疑的语气,非常不“纪录片名导”;但谈到当初为什么选了《百年巨匠》中的京剧篇来拍摄,他没有丝毫犹豫:“因为我之前拍过梅兰芳的传记片,感受到京剧之美,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每拍一次京剧主题,对自己的创作都是一次提升。”
在真实的基础上达到审美的高度
影像资料问题总让《百年巨匠》的导演们挠头,但在周兵看来,这困难却不应是难题。“梅兰芳的影像多,其他人却不乐观,尚小云的特别少,我们都面临这样的困难,但作为影视导演,解决的就是没有影像而要创造新影像的问题。”对于 1995 年就开始进行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实验、做《记忆》时面对阿炳的影像只有一张身份证上的模糊照片也能见招拆招的周兵而言,《百年巨匠》京剧篇的真实再现,要呈现舞台上的设计,注重历史资料和当下现实场景的结合,同时要把真实再现做出新意, “呈现的方式,肯定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才能让观众有新鲜感,但具体做法现在还不方便透露”——欲知结果如何,敬请关注《百年巨匠》京剧篇的播出。
从 1997 年开始,拍过 10 集纪录片《梅兰芳》的周兵在梅兰芳题材上的资料颇全,对程砚秋亦有了解, 但尚小云、荀慧生二位巨匠则了解较少,“所以找资料也比较困难”。既然必须要用情景再现,周兵就希望力求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达到审美的高度。“情景再现需要对历史场景的了解,需要历史功底,我一直不赞同用二三流电视剧式的再现——场景差、灯光差、情节粗糙……现在很多影视从业人员缺乏历史常识和素养,几乎每个画面都有错误。”
琢磨怎么“让大家爱看”
如今周兵手上有好几个项目同时在进行,但《百年巨匠》京剧篇的筹备工作仍有条不紊。“现在我们在做资料调研和影像收集工作,整理‘四大名旦’的代表作,包括他们的剧目、影像、照片和著作。撰稿方面,‘四大名旦’的大方案都出来了,梅兰芳、程砚秋的解说词文本也差不多了,但都在修改阶段。下一步,我们就开始分镜头的创作,以及学者、当事人的采访工作。”
在他看来,《百年巨匠》京剧篇的核心,是要展现京剧之美——呈现舞台特色;同时要展现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之所以成为巨匠的奥秘所在。
20多年,不管在央视、中央新影还是自己的“东方之子”工作室,不管是拍敦煌故宫还是600年昆曲光华,周兵一直琢磨的是“让大家爱看”这件事。“我们看看‘四大名旦’,这些百年巨匠,他们处在西方文化对中国急速冲击的时代,但他们发展了自己的艺术,做成流派,成为宗师,这种精神是我们当代很多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这种精神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周兵说他做的绝大部分纪录片,都和中国文化传播有关,“通过这种传播方法和创作模式,我们要告诉关注纪录片发展和喜欢纪录片的观众:文化的传承。整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技术、语言方式,把传统文化信息传递给年轻人;还有一种就是对过去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记录,这种记录会有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出现”。
“我的人生理想,就是拍有人性温度的作品,用当代创新方式传递适合当下的传统经典文化和中国内在精神——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一份子。”周兵说。
(原文刊于2015年1月16日《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