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就是讲人性的故事
——访《百年巨匠》书法篇第二部总导演寒冰
纪录片的创作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艺术形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展现一个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拍的是人性。纪录片就是说故事、说人的故事,没有一个说人的故事是不讲人性的。伟大的人物身上,都有伟大的人性故事。”寒冰表示。
《百年巨匠》要为历史负责
“《百年巨匠》这个系列要流传下去,要为历史负责,自然就对质量的要求非常高,事例必须真实,语言也要真诚。片子的整个定位和思维方式,应该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寒冰对《百年巨匠》的选题和拍摄,有着深入的理解。艺术家本身是个比较敏感的群体,他们的故事能够诠释中国20世纪的社会风貌。这个社会如何影响了他们,为什么他们成为了巨匠,又是经过哪些艰难挑战、鲜为人知的困顿才成为巨匠的,这是要考察的。而在成为巨匠的路上,他们的行为和艺术,又如何影响别人,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也都需要考察。
10年前,寒冰就拍摄过舒同,并且还获得过人文类纪录片的一等奖。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眼中,那部《舒同》已经拍到了极致,被称为中国人物类纪录片的巅峰之作。可以说,对同一个人物进行再创作,虽然有着各种文献资料的熟悉基础,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今天再拍舒同应该怎么拍?怎么再超越自己10年前的《舒同》。对此,寒冰准备从书法家的角度,通过舒同的书法,去探寻他的人生节点,进而探讨人性。
家国情怀的文人舒同
舒同年轻时是个很纯粹的热血青年,接受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他通过报效国家,完成自己的人生理念。寒冰对舒同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样也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而有着更深的理解。他赞同“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诉求,所以对《百年巨匠——舒同》的创作,寒冰很自然地把握住舒同的文人情怀。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人少年时的启蒙会影响他的一生。”寒冰介绍,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从私塾的社会教育到普通家庭的家训,都会告诉孩子们切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字。“舒同少年是进入私塾,就学习颜真卿的书法,了解颜真卿是什么样的人,自然,颜真卿就影响了他的一生。舒同在人生中也严格的奉行了颜真卿的‘忠’”。
舒同的人性中,有颜真卿的忠,也有文人可爱的一面。文人对政治是迟钝的,在大跃进时期,舒同为了解真正的小麦亩产量,甚至亲自去割了一亩地的麦子,可还是被称重时虚报的产量给蒙骗了。“是该赞扬他的人性善良,还是该谴责人性的恶?作为纪录片,就是公平、公正、客观地把事实告诉观众。”寒冰如是说。
找到人物和时代互动的那个点
舒同一开始学习颜体,写的非常好,但是后来他的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变?这中间经历了什么?为了寻找这个原因,寒冰从舒同的私塾生涯开始,找到了他15岁时写的第一幅字“杖国延年”;然后是孙中山逝世时舒同写的《论今日中华之真面目》,因此被搜捕的他逃到同学家留下了现在能找到的第二幅作品;在加入共产党后,舒同写在江西宁都的墙上的标语“优待白军俘虏”,被毛泽东看到后称赞说“红军有了自己的书法家”;再到抗日军政大学的校名和校训,以及为舒同牵起一段姻缘的题写“延安新市场”……就这样,寒冰通过书法,把舒同的人生节点与各种经历带来的人性变化串连在一起。
在寒冰看来,虽然《百年巨匠——舒同》重在说书法成就,但仅仅讲书法,不讲人生是不可能的。“他生活在这波澜壮阔的一百年中,我们就要找到他和这个时代互动的那个点。他的命运变化,一定会有与时代在某点上的契合。我要考察他命运变化的节点,和这个时代有什么关系。考察这个就为了说明,他的人生命运,是如何被时代所影响,他做出了哪些东西影响了时代。”
对于舒同对书法发展和书坛的影响,寒冰表示不需费太多的笔墨去进行渲染,只要把他的影响用事实呈现出来就足够了。如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就是舒同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如现代书法家中唯一被称为“舒体”并进入电脑字库,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