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也要关注大历史
——访《百年巨匠》书法篇第一部总导演孙铁健
为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前后做了近千期节目的孙铁健,谈起人物纪录片的拍摄颇有心得,同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的拍摄更是颇有渊源。孙铁健同《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银谷艺术馆馆长杨京岛是多年老友,早在 2008 年银谷艺术馆开馆时,就与杨京岛合作拍摄了专题片《美术大师——吴作人》。
说到 20 世纪的书法大师,孙铁健如数家珍。聊到拍摄,孙铁健仍然谦虚地说, 依托着专家团队,我们要认真考虑怎么把研究的“深入”转化为影视语言的“浅出”。
通过书法看人生、看命运
“人物纪录片的创作,重要的不是拍摄和制作,重要的是对题材、人物进行研究,片子成功的百分之七八十取决于此。如果你不熟悉人物、了解人物,不进入到人物的生活情境当中去,不了解人物交往的人,不了解人物的学生,你怎么去解读人物呢?你的解读跟别人的解读有什么差异性呢?人们为什么要看你的解读呢?”从连续的几个自我追问开始,孙铁健聊起了拍摄纪录片的一些设想。
孙铁健分析说,《百年巨匠》书法篇要拍摄的6 位巨匠,如果用职业来划分, 几乎都不只是职业书法家,这也恰恰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
喜欢在写字时揣摩大师们当年写字心境的孙铁健,连连感叹能拍摄书法篇是他的幸运。因为书法不仅是国粹中的国粹,还是文化的化石,不仅其中涵盖的内容特别多,就文字本身而言就含有很多信息。“我在猜想,这些人都不是职业书法家, 但为什么书法写得这么好。书法对他们来讲,只是修身手段,通过书法来转化升华自己内心的很多东西。写书法要耐得住寂寞,而他们从繁杂的事务里,进入到书法的世界,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在书法篇的拍摄中,孙铁健给自己确立了两个原则。首先是透过书法看人生、看命运,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艺的层面。巨匠们的书法技艺要表现,与人生命运结合比较紧密的精品之作也会呈现,但是主要的关注点在人生命运上,“把人拍活了, 书法和历史也就活了”。
第二个原则是从拍真实人物到拍让观众记得住的人物。“就要求整个的操作流程更复杂,研究要更深入,不然凭什么让观众记得住。而且这些大家的传记很多,怎么能在这些传记和影像中,拍出一点点新意,是我们要做的事。”孙铁健苦笑着说,“这就等于给自己出了个难题。”
再现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怎么从拍摄一个真实人物,进而拍摄一个让人记得住的人物?孙铁健有他自己的方法,就是细节表现、口述历史、真实再现和故事化的倾向。细节表现主要是通过历史的记载,发现一些逸闻趣事、偶然事件,包括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件等,进行梳理、研究、放大。“细节往往是一个人物的眼神,是画龙点睛, 有了细节,片子就活了。而且细节是一把钩子,让观众重新回到历史中去观看,通过细节可以感同身受,更有代入感。”
在对书法巨匠的研究中,孙铁健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如启功 70 多岁功成名就时,找他索字的人特别多,他自己就用笔记本记了好几大本,名叫“书债”。“这个资料如果出现在我们的画面中,这个细节可挖掘的东西就很多, 你翻开可能会涉及到观众所熟知的名人, 或者其他什么人,可见老爷子很认真, 也能见证他命运和人生中很多光彩、闪光的东西。”
在关注细节的同时,孙铁健也注意到不要完全陷入到细节和个人的微观历史当中去,还要有一个时间、历史的线索, 这样既有大历史的介入,又有生动的个人展现。
“这些巨匠本身就具有传奇性,传奇性实际上也就是戏剧性,他的人生过程中有一些事件是很有戏剧性的,我们要放大这一点,注重这些传奇故事跟人物的关系和他们内心的冲突。就需要下功夫做梳理,在研究完他的材料后,一定要组织出每一个人的主题词,用一句话把这个核心表现出来。”孙铁健举例说, 启功“知恩报恩”,赵朴初是“有信仰的人”——“每个人找到一个主题词, 将这一关键词贯穿于拍摄剪辑制作始终, 最后出来的片子味道会是不一样的。”
“用了这么多的手段,我们最终的取向,还是要走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 了解他的情感、思想,让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再现出来。”孙铁健说。
(原文刊于2015年2月4日《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