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碧波:拍摄纪录片让我的生命丰富了

时间:2017-09-26 作者:冯智军
             

拍摄纪录片让我的生命丰富了

——访《百年巨匠》美术篇第四部总导演梁碧波

  曾多次在国际电影节担任国际评委的梁碧波,从业20多年来拍摄制作了60多部电视、电影纪录片,且频频夺奖。他曾经拍过两个剧情片,但那种“工业化生产,每天码镜头”的日子,在他看来太枯燥乏味。而拍纪录片则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像“挖金子一样寻找好东西”,所以特别有魅力。“这个过程其实很快乐,有一种未知的期待。虽然不挣钱,也不挣名, 但它让我的生命丰富了。”

  聊起为何要接拍《百年巨匠》,梁碧波说:“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自己想要弄明白这4个人为什么这么牛,肯定有非常了不起的原因。第二就是这些人的生命历程对我来讲也是一种滋养。我研究他们、拍他们,虽成不了他们那样的大师, 但可以使我更优秀。”

  用谦卑之心拍摄

  拍历史人物,在内容的把握上关键是史实的选择、史观的判断。对此,梁碧波认为,史实肯定要选他们生命中特别闪光的几个地方,而史观的判断却不能是一己的判断。“真正的好台词是潜台词,真正的好片子其实也是观众自己做出来的。我不会给出一个判断,而是让观众通过故事、事件去自己选择和判断。尤其是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尽可能地把事实说清楚,但不戴帽子、不给结论,我们也没资格去给别人下结论。”

  虽然在选择史实的过程中,观点本身就在其中,但梁碧波还是力求尽可能地客观。因为在他看来,这涉及对历史人物的尊敬。“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批判,而是去研究、尊敬他们,这是一个基本态度, 用谦卑之心去拍他们。”

  这种尊重不只是对拍摄对象,还有对观众的尊重。梁碧波从观众的角度思考,来解决观众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李苦禅是农民的孩子,蒋兆和家境也不富裕,石鲁家是地主还好一点,黄胄完全就是孤儿一般,他们为什么能够从千千万万普通的农民孩子中脱颖而出?他们为什么来北京,北京真的是一个能够成就人的地方吗?来到北京后,那么多同学为什么就他们几个出来了?他们为什么能那么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络,仅仅是跟他们的生活有关吗……”

  “任何历史都是给当下的人看的,那么,当下的观众为什么要关注他们呢?” 梁碧波从自我的追问开始思考拍摄的思路。“我觉得对当下人来讲,就是励志。”

  用现实镜头讲历史故事

  在和石鲁、蒋兆和、黄胄、李苦禅4位巨匠的后人初步接洽后,梁碧波带回30多本书开始做功课。经过前期的资料研究,他对4位巨匠已经颇有了解,并且梳理出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我们要把这几个画家的生平故事老老实实地告诉观众,这是我们应该办到的,也是我们的基本目标。”

  梁碧波介绍:“这4位大师走过的路, 我们全都要去拍一遍、走一圈,在这个路上,能发现很多与他们有深入联系的东西。

  不仅仅讲当年的故事,还要建立两个时空。一个是那个时代,一个是当下,这两个横切面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历史架构。”他举例说,当年这几位巨匠做的事情今天还有人在做,当年的很多场景今天也还在,完全可以通过拍摄当下的这些影像,以更加鲜活的形式,让观众透过当下看到历史。

  重走大师之路

  在表现形式上,梁碧波倾向于从“路” 的角度下功夫。“第一条是他们走过的路, 第二条是他们内心的路,第三条是与他们相伴相生的中国社会的路。这三条路是交织在一起的,片子中应该把这三条路理清楚,然后再找它们之间的结合点。”

  在梁碧波看来,拍人物片最要紧的就是人物的内心。如李苦禅到了北京,本是西画系的学生,为什么要去找齐白石学国画?这种生命中的关键拐点,不能泛泛而过,要深究他的内心。把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挖掘出来后,进而走向更深层次的性格。“拍人物片,肯定不是简单地讲述他的生平,需要更多地把性格表现出来。性格决定内心、内心决定行为。性格一旦出来了,这个人就立起来了。”

  这个即将到来的重走大师之路,对梁碧波而言既是精神上的快乐之旅,也将是身体上的苦旅。不打算配备分集导演的他, 准备所有的拍摄都亲自上阵,因为这样可以让他离这些大师巨匠更近些,进而也丰富自己的生命。

  (原文刊于2015年2月15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