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方圆,一笔一江山,一心一世界,一生一百年。”自2011年启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民生银行、银谷艺术馆等联合摄制的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2012年11月起登陆北京卫视,并于2013年3月、6月分别在央视九套、一套播出,观众们通过这“一”字歌词,走入了百年巨匠——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等著名美术家的“百年”人生;2014年3月,《百年巨匠》第二部启动拍摄,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陆续进入前期筹备阶段,更多巨匠——于右任、李叔同、“四大名旦”、欧阳予倩、田汉、冼星海、聂耳、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将在未来两三年中一一展现他们的巨匠之风。而今,总制片组向各位策划、顾问、编导发下《策划大纲和总体要求》,导演们的“问题”却都出来了。
应当在“有趣”方面下功夫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总监制杨京岛介绍,拍摄《百年巨匠》的缘起是2008年银谷艺术馆开馆时举办的纪念吴作人先生诞辰100周年“吴作人生平回顾展暨吴作人书法艺术展”,“紧接着我们与央视《人物》栏目合作了《美术大师——吴作人》,之后又拍摄了《国画大师——张大千》。坦率地说,也有一些遗憾,由于播出栏目的特定的节目形态,片中静态的访谈太多,对大师画作本身呈现不够,而且由于栏目节目的时长有限,无法展开大师丰富精彩的人生故事。”为此他们提出《百年巨匠》的创意, 拍摄一部完整纪录20世纪中国绘画大师的纪录片《百年巨匠》。于是,杨京岛他们找到中央新影集团并达成拍摄协议,由银谷艺术馆投资,中央新影集团组建优秀的摄制团队。
据出品方介绍,本片的切入点是通过今天的现实场景去回溯历史,用时空交错的手法构成本片与众不同的视角。首批纪录片不惜成本跑遍全球追寻大师踪迹的工作方式,为纪录片带来更多珍贵影像。将负责李苦禅、石鲁、蒋兆和、黄胄等巨匠拍摄工作的中央新影集团梁碧波工作室总监、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梁碧波亦认为,史实的选择和史观的确定,是人物传记纪录片的核心问题,“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我们请一些专家来谈,另一些专家不服,双方的矛盾要通过我们表露出来——所以,确定史观的标准尤为重要。”
《百年巨匠》总撰稿刘传铭认为,人物传记纪录片要避免过分神化人物,要解决高山仰止和深入内心的矛盾,“为长者讳、为圣人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很容易滑到高大全里面去”。对于这类很容易“搞成宣传性”的纪录片种类,本片顾问刘效礼认为,应当在“有趣”方面下功夫,平视巨匠,关注他们艺术、生活上的细节。
拍出人物的复杂性
负责“鲁郭茅巴老曹”的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肖同庆的最实际之困惑——对于国人从小学时代就已经熟知而在今日中国又有诸多不同定位和评价的6位文学巨匠,他的镜头中该如何演绎出新意?“这6个人,都做过好多片子了,他们的人生、艺术,有着强烈的政治性和与时代贴近的命运,很难把握持论公允和避免平庸的矛盾;同时,国民对这些人又太熟悉,如果按套路来拍,必然平淡无趣;但如果我们把当下文学界对这些巨匠的最新研究成果放进来——新意是有,放多少合适?表达到什么程度?”肖同庆提出这样的疑问。
《策划大纲》中明确要拍出“丰富的人物”:“本片拍摄的人物大部分既是大师又是普通的人,既是巨匠又是谦逊的学者,虽然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风范是一代楷模,但是他们的性格各异、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内容和特点,情趣爱好也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因此,力求从生活细节入手,增加人物丰富的趣味性和真实感。”对此,顾问张同道持“不同意见”:“每一个大师都是一个文化现象,他一定是一个神话——神性、人性的复杂交错,一定与常人不同。极端之人必有极端之处,我们的任务,就是拍出这种复杂性,揭示出其中的文化现象,阐述大师生成的机制。”
负责“音乐篇”的导演陈真“厌恶” 我们的人物纪录片“从生拍到死”的模式: “我希望可以用一条线,或者一个故事来讲一个人。比如国外拍马克思的纪录片,有各种我们不知道的事,让人非常想看。”陈真希望我们的纪录片可以“复杂”起来。
人物纪录片的关键词——现代(史观)、细节(未知)、情感(故事)——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编导、制片主任孙铁健了然于胸,但他仍感觉“书法篇”太难拍摄:“最开始感觉容易,但准备的过程中,发现深厚的文化内涵,要把这部分‘深入、浅出’地拍出来,非常困难。”孙铁健发现拍摄他们——于右任、李叔同、林散之、沙孟海、赵朴初、启功——涉及情感、社会的事非常丰富,书法只是其中的一条线。他认为,做这样的人物,必须强调书法家的文化层面,“书法对文化人而言是末技,我们把这些文化人的书法层面、书法家的文化底蕴展现出来,也可以引起观众对‘清以前有书法无书家、清以后有书家无书法’的现象的反思。”
以巨匠人生观今日文艺,哪怕已然远去、曾经生活平淡如水的写字文化人,也有着可以与当下现实相勾连的意义。“20 世纪前后50年是一个对比,前50年是大师的土壤,而后50年我们没有任何一位巨匠,观众在看片子的时候,会看出这些问题的。”王鲁湘认为。“比如作家的后期问题——为什么一些作家后期的写作能量普遍降低?我们能不能在传媒上谈到人物的一些极限?”张同道说,“拍好了,我们可以回答当下为什么没有大师的窘境,用纪录片的方式反思当代的问题——大师就是针对当下文化的一剂药。”
(刊于2014年7月2日《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