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民族、被历史、被人民铭记的文艺大师

时间:2017-09-25 作者:连辑
             

  “百年巨匠一四十三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将展出纪录片《百年巨匠》讲述的43位巨匠的上百幅作品。我们尽可能从两个维度选他们的代表作品:一、从百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家国命运、民族精神的角度选作品。像鲁迅、巴金、茅盾的作品,实际上写的都是国家、民族的大主题。他们的作品中,揭示了正义力量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人类自身与苦难的民族历史,从黑暗走向光明,从非正义走向正义,从羸弱的民族走向强盛的民族。这是我们选作品的一条主线,可以唤起民族自信、民族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树立强大的国家文化形象。这在43位巨匠的作品中无一不体现。二、从艺术本体的经典性选作品,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人人耳熟能详。比如,徐悲鸿的《奔马图》。

  现在艺术界普遍重视表达个人情怀,甚至搞市场化、商业化的炒作,但这样的行为无助于出精品、出大家,也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百年巨匠作品展”树立文艺的标杆,回望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如何演进,中国的艺术怎么发展,以43位大师的亲身经历来回答大家。他们是我们现在的榜样,从历史走来的,现在仍不过时,而且带有未来文艺方向的引领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他列举了“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等文艺大师的名字。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百年巨匠”所说的“百年”,我认为是从改革开放往前推100年,或者从2017年往前推100年,1917年正好是十月革命,或者五四运动以来到现在的100年。这100年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中国既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100年同时是中国历史变迁最激烈的100年,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画上句号,进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过渡期,直到1949年成立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巨大的历史变迁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这100年也是中国文化变迁最激烈的一百年。在这100年以前,中国文化大体上还是自身内部的发展逻辑传承、演变。而这100年里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冲突五四以来国门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内。这种文化变迁与冲突是全方位的,包括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这种冲突和变迁是前所未有的。在艺术上引进了美术、电影、摄影、话剧等等,例如话剧,与本土的四五百种戏曲包括京剧、昆曲相比,完全是一种新兴的舞台艺术样式。这些文化艺术的样式全方位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对照、冲突、融合,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现在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这种冲突在过去的一千年中是没有的,所以这100年是人类文化变迁最激烈的时期。

  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有政治、经济等多种方式来记录历史,还有一种方式是用文化记录这段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百年巨匠就是这样的记录者。这些人通过戏曲、文学、美术、书法等方式,相对丰满、立体地记录了百年历史。因为这是从未有过的大历史变迁,决定了参与这个时期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作品是有历史价值的,他们也是中华文明五干年历史上最应当被人们所记住的人物。因此,这些百年巨匠就不仅有艺术史的地位,而且有社会发展的地位,记载民族历史的地位,他们的作品通过文学艺术的样式,从另一个维度呈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或变迁。

  这43位巨匠的艺术人生,值得我们去把握、去体味。这些人在战乱频仍的时代成长、生活、工作,每个人的经历、阅历不同,每个人的家境、生活不同,每个人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有几个共同点:

  一,他们都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不管个人遭际怎样,都希望国家好、民族好,这是他们非常重要的特征,体现了铮铮铁骨的精神。如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坚决不给日本人演戏,甚至宁可打上疫苗得病;齐白石不卖画给日本人。个人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会尽微薄之力,积小胜为大胜,也要加入到民族抵抗的运动中来。这些人都是有骨气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弘扬的。他们没有在拜金主义暴力的高压下屈服。相形之下,今天一些艺术家却拜倒在利益下,或者西方文化的淫威之下,缺乏骨气。

  二,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最近100年来,东西文化碰撞是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因为西方太强大,把我们的国门打开之后,输入的不仅是技术、军事力量,同时也输入了文化,并试图拿他们的文化来替代我们的文化。这43位巨匠中有不少人是留洋回来的,包括徐悲鸿、林风眠、鲁迅、郭沫若等都曾去国外学习,但是他们学成后仍然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他们最终追求的是中国文学、中国艺术,他们的情怀、观念和艺术语言完全是中国化的。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是高度认可的,始终怀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正是他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可、传承和表达,才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如此激烈的碰撞中延续到今天。这些人在文化变迁、争中,在社会上对中西方文化作出各种运择时,他们的态度坚定了国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选择。他们的历史作用、文化自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为什么我们要知道外国的莎士比亚,而不让外国人知道我们的汤显祖呢?事实上,汤显祖的戏剧最莎士比亚的经共可以遮美,甚至在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方面比后者更好看,为什么我们还要自叹不如?这百年巨匠认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自信和主动地传承,愿意延续中国文化的香火,愿意延续中国文化的血脉,最终都没有离开“中学为体当学为用”的原则。这句话是张之洞所说,体现了一个思想家非常高明的集路。例如,话剧家曹周借用易卜生社会悲刮的写法,但是他的话剧在内函、语言、情感、和观众交的方式上,完全是民族的,用体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三,他们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和对传统的坚守,传承与创新。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他们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一方面把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传承下来并一直坚守,同时根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选择、汲取西方文化中的雪养,不断地探素和创新。以美为例,这巨匠的艺术面统没有雪同的。宋代文人画一致性很强,接近的作品比较多。不管是明四家、宋四家、清四家,看上去好像大同小异,当时也跟地域有关系。近百年来,这些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虽然跟流派、门派有一定的关系,但他们形成的艺术面貌,完全是具有个性的艺术语言,完全是自己的艺术面貌,又是出自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现在很多画家画得差不多,临摹古人、别人,或者重复自己。现在美展、书法展的作品看起来差不多,乃至干人一面。而这些大师就不样,因为不断地探素材料、艺术语言、表现方法,各有各的绝招,各有各的办法,所以才能把艺术样式拉开。从事艺术要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传统,而不能粗制滥造、信手随笔,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他们在为人和为艺上相统每一个人都是响当当的大写的人。为人处事,做人是根本,他们都很讲究道德修养,把人品和艺品统一起来。现在一些艺术家向钱看,把道德底线降得很低,做人的标准、为艺的标准不严格,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认为,至少有四个共同点值得我们深思。这与现在的文化乱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党中央倡导的推出当代文艺高峰有一致性,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什么样的文化人,如果这四条做到了就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从这四条看过去不过时,现在不过时,将来也不过时。今天的人们应该像这些巨匠学习,我们为43位百年巨匠做展览,就是想重新树立并告诉人们做艺术家的四条标准。

  这次展览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展,而是综合的文献回顾展。展品包括五个类型:书画作品、手稿、音像、纪念品、出版物,在文化艺术展览的形式上是一个创新把艺术家的生平、历史、创作、生活融为一体,是一个立体性的、血肉饱满的展览,与其说是在展作品,不如说是在展人的一生;与其说在展人,不如说是展一段历史;与其说展的是43位巨匠个人的一段历史,不如说是展的那个时期的国家面貌。通过这个展览揭示的是那个时期国家命运、民族的发展,因此这个展览是与众不同的。观众可以看作品,可以看遗物,可以看影像,可以看图版。我们建议大家从历史的维度,从文化的维度,从这个时期的艺术群像的维度,立体地把握审美,这样就能读懂这次展览。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和社会变迁、社会变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大艺术家的脉搏和心脏的跳动,完全和国家在个频率上。所以他们才是真正的大艺术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不仅是看一个艺术展,艺术作品的背后,展的是人,展的是一段历史,展的是一种精神,

  历史选择文化痕迹都有一个价值尺度,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如杜甫一生中写了大概三四干首诗,留下的有一干四五百首。最有名的都是和现实主义,或者批判现实主义相关的这些作品,老百姓、社会的疾苦反映到个人身上,反而能留传下来。其实他好多诗写得很生活化、充满情趣,人们却知之不多。他路向南走到四川留下了不少诗,但人们背诵的少,《茅庐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就不一样,记载当时的历史、老百姓的苦难,更容易被人记住。陆游写诗更多,有上万首,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诗句,让人记住的不多。谁投入到历史主旋律中留下痕迹,谁就会被记住。这43位巨匠他们把人生、智慧、精力,甚至生命都融入到那个时期的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融入到民族的悲欢离合中,融入到民族的荣辱之中,所以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就被民族、历史铭记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