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金寨大湾村举行
时间:2020-11-16 作者:文吉
安徽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创作研讨会现场
11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艺术报社、安徽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安徽文学艺术院主办,六安市文联、金寨县文联协办的安徽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举行,集中研讨安徽一批中青年作家创作的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作家、评论家齐聚脱贫攻坚一线展开面对面深入交流。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何颖,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牛彤,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孟祥宁及吕卉、韩进、史培刚、戴瑞、周建平、汪洪涛、夏贤松、余静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研讨会及调研活动。
大湾村曾是革命老区金寨县重点贫困村,2018年成功脱贫出列。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安徽省尤其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实现美丽蝶变,期间涌现无数动人的扶贫脱贫事迹,安徽文学工作者走在脱贫攻坚第一战场,记录伟大时代的火热实践,记录人民日新月异的新生活,创作出一批优秀脱贫攻坚主题文学作品,如刘鹏艳《猪幸福》、余同友《找呀找幸福》、张大鹏《大湾赞歌》、张扬《马郢计划》、苗秀侠《拯救那片庄稼地》、罗光成主编的《我的扶贫日记》、胡竹峰《离幸福九公里》等小说、报告文学(非虚构)、散文等,产生较为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入选此次研讨会。
何颖指出,大湾村的生动实践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缩影,此次研讨会选取的几部作品是近几年来安徽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创作成果的缩影。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把主题研讨会搬到具有典型意义的脱贫攻坚一线大湾村召开,即是希望以此为示范,团结引领包括安徽作家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尤其是在重大时间节点及宏大主题创作中,引导更多文艺主力军走上主战场,催生更大创作活力,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创作与评论双轮驱动,共同推动安徽文艺高质量发展。
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孟祥宁介绍了中国艺术报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袂举行的“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文艺界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认为安徽文艺界助力脱贫攻坚主题创作的具体行动与成效值得总结与推广,对安徽一批作家创作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给予好评,期望涌现更多描绘新时代安徽发展新篇章的优秀文艺作品。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牛彤在介绍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扶持资助各艺术门类创作项目情况后指出,决胜脱贫攻坚是一场人类减贫史上伟大的战役,这场战役的攻坚阶段同今年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的战“疫”相交织,更加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主题。安徽文学工作者们用笔、用心、用情记录刻画出脱贫攻坚进程中的一个个鲜活人物,产生了一批有温度、有筋骨、有分量的文学佳作,落脚点无不体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读者从这些生动的故事中能感受到鼓舞人的精神力量,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憧憬与希望。文学创作在书写人心人情、心理脱贫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发现功能,这方面还有很广阔的创作空间。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一直都在扶优扶强扶原创,希望今后能给安徽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提供更多的支持。
韩进、史培刚、张小平、方川、江飞、陈振华、何冰凌、丁友星、刘霞云、周志雄、胡功胜、彭正生、马书玉、唐玉霞等文艺评论家与会,采取二对一评点的方式,每两人一组,对七部(篇)脱贫攻坚主题创作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精神高度和存在问题等一一剖析,提出中肯意见与建议。他们认为,几部作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了党和政府领导下全体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将宏大主题落实于一村一户的“幸福”,以文学性的表达记录了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体现了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在大湾村参观调研,切实感受脱贫攻坚为人民带来的福祉,为大别山深处的崭新风貌所鼓舞,并就下一步主题创作进行了现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