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About us首页 > 关于我们 > 历史大事记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大事记

时间:2016-11-08  作者:中国文艺网

  百米长卷,再现永远的长征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国名家书画艺术大展”举办

  告别苏区开始长征、惨烈的湘江血战、黎平会议、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嘉陵江、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胜利会师、翻越大雪山、走出茫茫大草地、巾帼英雄赞、越过六盘山、通渭文庙、红25军到陕北与到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乌蒙山回旋战、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胜利纪念碑——22件2米×5米的巨幅中国画作品,汇成总长度为110米的长征长卷《革命理想高于天》,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项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艺术大展”上最受关注的作品。

   丹青画卷缅怀丰功伟绩

  在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铁路文联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艺术大展”于10月18日至25日在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举办;展览旨在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充分展现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穿越11个省,翻越了18条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长征中前所未闻的故事,是无与伦比的奇迹。

  如今这些“故事”与“奇迹”,被众多中国书画名家所“记录”,呈现在题为《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件百米长卷之上;作品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行程两万五千里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面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表示,长卷以史诗般的丹青画卷缅怀工农红军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充分展现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同时又以鲜明的主题性和极高的艺术性展示出中国美术在重大主题创作上的学术特色。

  同时展出的,还有300余件中国画、油画、书法作品——《更喜岷山千里雪》《新装——相聚陕北》《走出沼泽地》《长征之路》《红军长征第一山》《阳光下的老红军》《忆?红军当年从这里走过》《娃哈哈——老区的孩子们》《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精神代代传》《信仰的力量——翻越夹金山》……300余件当代知名书画家力作,特邀领导、老红军题词作品和在全国范围征集的书画作品,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追忆红军当年的峥嵘岁月,重现当年长征的艰苦历程,描绘红军走过的山河新颜,让社会公众感受到红军长征的大无畏精神。

   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

  《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卷博得文艺界好评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来自今年5月初展览组委会在江西瑞金启动了采风创作活动,拉开了“重走长征路”采风创作活动的序幕。此后一个月时间的重走长征路,依照长卷主创画家创作场景的需要,分多人多组进行,四川、陕西、甘肃、贵州、江西等诸多红色老区均留下了艺术家们采风创作的脚印。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画家们冒雨重走了泸定桥;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高原,他们爬雪山、过草地、越沼泽,走过了红军经历过的长征中最为艰难的历程;在四川省宝兴县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画家们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又登上海拔4100多米的夹金山;在贵州,他们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对其中的陈列馆、会议室、革命文物、历史资料、历史照片都作了详尽了解,并在遵义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6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胡振民带领采风创作团行至陕西省延安市,“重走长征路”采风创作活动圆满结束……

  “沿着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一路走来,边走边创作,这样的历程,在我们艺术家心灵中产生了震撼——真正的艺术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艺术家们通过深入最真实的生活,扎根到基层中去,才能汲取更多艺术的养分,用我们手中的画笔为时代抒情、为人民放歌。”画家张道兴说。漫漫长征路,处处撼人心。艺术家们所到之处,是旗帜最先飘过的革命圣地;所见之景,是改天换地后的山河新颜。一路行来,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素材,更是精神的洗礼、信念的坚定和人生的富足。深入基层,重走长征路,激发了艺术家们内在的创作张力和生命感知,他们不仅仅用眼睛去观察,用双脚去丈量,更用心灵去感悟与升华,汲取创作的源泉和灵感,绘就成一幅幅优秀的艺术长卷。

  本次展览自筹备起历时两年,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等领导多次关注大展筹备、征稿和艺术家的“重走长征路”创作情况。活动启动以来,时代书画报社等承办单位亦对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为了画好百米长卷,大展组委会除了组织主创画家重走长征路,还安排了三次由中共党史、文献专家和著名艺术家、评论家参加的画样评审会,作为长征亲历者,104岁的老红军战士王定国作为特邀嘉宾也参加了审稿会。22个创作选题,是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等单位的专家结合最新的党史研究成果而确定的,为《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卷提供了严谨的历史基础。各专业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为把画作打磨成经得起检验的艺术精品提供了政治性、艺术性以及史实性等方面的有力保证。

  “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美术家们在重走长征路的采风创作中,以及在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社会实践中,以‘近痴于锤炼,尽真以再现’的中国画组画长卷艺术形式再现永远的长征,努力创作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美术作品。”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双白表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从这些饱含深情的艺术作品中,再次理解与传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作品

  《革命理想高于天》百米长卷组画

  场景一 告别苏区、开始长征 李 晖 程新坤 王志凤

  场景二 惨烈的湘江血战 旷小津 康移风

  场景三 黎平会议、纠正红军的前进方向 马振声 王野翔

  场景四 强渡乌江 易洪斌 袁 辉

  场景五 遵义会议、伟大转折 赵志田

  场景六 四渡赤水、用兵如神 李 翔 杨文森 张庆军 王云霞

  场景七 强渡嘉陵江 刘 杰 杨济淮

  场景八 巧渡金沙江 崔俊恒

  场景九 彝海结盟、民族团结 许 勇 徐 文

  场景十 强渡大渡河 胡宝利 杨德玉

  场景十一 飞夺泸定桥 祁海峰 段朝林 温海峰 祁向阳

  场景十二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胜利会师 刘春华 张立奎

  场景十三 翻越大雪山 于志学 陈 涤

  场景十四 走出茫茫大草地 孙志钧 马洪星 王水清

  场景十五 巾帼不让须眉 张道兴 张 禾 张 卉 宋时兵 陈松云

  场景十六 越过六盘山 谢志高

  场景十七 通渭文庙、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诗 刘大为 任惠中 苗再新

  场景十八 红25军到陕北,与到陕北红军会师 李宝堂 袁鹏飞

  场景十九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吕峻涛 李新安 张 喆

  场景二十 乌蒙山回旋战 谌宏微 陈芳桂

  场景二十一 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贺成才 韩清茂

  场景二十二 长征胜利纪念碑 李 翔 夏荷生 杨文森

  【创作谈】

  《巾帼不让须眉》这张作品画了很多长征中的女战士,到现在,只有王定国老人还健在,其他的长征巾帼们都去世了。我们5位画家一起合作,画面呈现上,炭笔还留了一点,主要是为了保证5个不同风格的画家在肖像创作上的呈现趋于平衡。为了争取让形象接近于真实,我们下基层,到长征现场去拍照片,也找了很多历史资料,收集资料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创作方面,照片怎么转换成画面的形象是这张作品的最大挑战。我们希望这组画能够留给大众欣赏,也能给后人留下长征的一份视觉资料。

  ——张道兴

  作为一个“70后”,我每年都会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此次为了长征主题的创作而下基层,更感觉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越过六盘山》这张作品是我独立完成的,为了创作,我翻阅了大量的党史资料,并登上六盘山,去感受毛主席创作诗词时的景色、心情和意境。通过实地探访和深入创作,我又一次感受到长征精神在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也是长征精神在当代的新的体现。

  ——谢志高

  我创作的《遵义会议》很不好画—— 一个开会的场景,参会的20多个人,有很多人的形象广为公众所熟知。所以接到任务之后,我就去遵义纪念馆和遵义图书馆采访,看了很多当年参会者的传记和回忆录。同时,我的创作需要和画家们曾经画过的《遵义会议》有所区别,比如沈尧伊画了油画《遵义会议》,我就得在构图、立意上考虑和他的作品区别开。我最终选取了毛泽东发言的场景,辅以他慷慨激昂的动作;在构图上,我通过长桌的构图安排人物,突出了朱德、博古等人的形象。我画下夜间开会的场景,在画面最上方画了灯,让整个画面的色彩上有变化,同时也能体现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未来的象征意义。

  ——赵志田

  《强渡嘉陵江》这张作品首先的要求是写实,因为是真人真事、记录一个历史瞬间,所以需要在写实的基础上用接近现代的创作手法和方式表现出来;同时不能太老套、没有新意,所以作品中有些人物就可以用现代的手法画,去创造一种横竖线条穿插的视觉感受。我希望这幅画能既符合历史,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能让历史事实和现代手法相融合—— 一幅画要不停地琢磨推敲,才能在艺术语言上、视觉上更丰富。

  ——杨济淮

  我有过从军经历,同样也很喜欢这种带有正气的画作风格。这次我参与画《通渭文庙、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诗》,是毛主席发表长征诗词的场景。以前我对于这一事件还不太清晰,所以专程去现场采风,对当地的地貌、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对于这次考察,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长征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种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我们无法重历长征,但是断断续续走过长征的路线,通过很多阅读、参观、走访等方式,体会是全方位的。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环境包括地理方面因素的映衬,来表达毛泽东的气度、胸怀,还有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势。

  ——任惠中

 

  黎平会议、纠正红军的前进方向 马振声 王野翔

 

  四渡赤水、用兵如神 李 翔 杨文森 张庆军 王云霞

  

  彝海结盟、民族团结 许 勇 徐 文

 

  飞夺泸定桥 祁海峰 段朝林 温海峰 祁向阳

  

  翻越大雪山 于志学 陈 涤

  

  巾帼不让须眉 张道兴 张 禾 张 卉 宋时兵 陈松云

  

  越过六盘山 谢志高

 

  红25军到陕北,与到陕北红军会师 李宝堂 袁鹏飞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吕峻涛 李新安 张 喆

  

  长征胜利纪念碑 李 翔 夏荷生 杨文森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楼3层

邮箱:zgwxysjjh1994@126.com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743号-1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捐助方式:

开户行:中信银行朝阳支行

账号:7111110182600017119

收款人: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空间

捐助方式(建设中)


开户行:中信银行朝阳支行

账号:7111110182600017119

收款人: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